东京证券交易所的电子屏在5月20日早盘跳动着令人目眩的数字,日经225指数以2.8%的惊人涨幅直接突破41000点大关,将34年前的历史峰值彻底甩在身后。这个戏剧场景恰逢日本政坛地震——执政仅11个月的首相石破茂突然宣布辞职,传统认知中的"政治动荡利空"与"股市狂欢"形成强烈对冲。
资本市场的反逻辑狂欢绝非偶然。细究石破内阁的"短命"轨迹,其力推的消费税增税方案遭遇党内强烈抵制,最终导致政策僵局。摩根士丹利亚洲首席策略师JonathanGarner指出:"市场早已对政策停滞定价,首相更迭反而打开了结构改革的想象空间。
"历史数据佐证了这个判断:2012年安倍晋三接任后推出的"三支箭"政策,曾推动日经指数在随后五年实现168%的史诗级涨幅。
当前日本正站在关键政策十字路口。央行持有的ETF规模已占市场总市值6%,超宽松货币政策面临拐点;企业治理改革进入深水区,东京证交所强制破净企业披露整改计划的效果开始显现。三井住友DS资产管理公司测算显示,仅公司回购加速这一项,就能为日股带来年均3%的EPS增厚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"安倍经济学"的遗产重构。新任首相热门人选、前外相林芳正近日明确表态将延续刺激政策,并计划推出针对半导体和新能源产业的10万亿日元特别预算。这种"政策预期差"正在形成独特套利空间——当欧美市场陷入加息周期尾声的迷茫,日股却因潜在政策红利获得超额配置价值。
国际资本用真金白银为日股投下信任票。日本财务省最新数据显示,4月外资净买入日股金额达3.2万亿日元,创2005年有记录以来单月次高。这股"东风"背后,是三大核心动能形成的共振效应。
首先是估值重构带来的戴维斯双击。尽管日经指数突破历史高点,但东证指数的市净率仍徘徊在1.3倍,相较标普500指数的3.8倍存在明显折价。大和证券量化模型显示,若日本企业ROE提升至全球平均水平,东证指数存在25%以上的重估空间。这种"便宜的好资产"特,在美元流动拐点前夜显得尤为珍贵。
其次是产业格局的质变突破。随着台积电熊本工厂投产,日本半导体产业复兴计划进入收获期,东京电子、信越化学等产业链龙头的技术壁垒正在转化为定价权优势。在汽车领域,丰田凭借混动技术路线在电动化转型中后来居上,其氢燃料发动机突破更可能重构全球新能源版图。
最隐秘的驱动力来自日元"可控贬值"带来的套息红利。当前美元兑日元在156区间震荡,日本央行维持负利率的政策定力,使得借入日元投资日股成为全球对冲基金的标准策略。瑞银测算显示,即便不考虑股价上涨,仅汇率波动就能为海外投资者带来年化6-8%的额外收益。
站在41000点的历史高位,野村证券首席策略师松浦寿雄给出惊人预测:"东证指数年底目标位看到3000点,这意味着还有15%上行空间。"这个判断基于企业盈利增速(8%)叠加估值提升(7%)的双轮驱动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关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制造、受益于入境消费复苏的零售龙头、以及正在进行治理改革的低估值标的,或许能在这场"日股新黄金时代"中捕获超额收益。
Copyright © 2012-2023 某某财税公司 版权所有
备案号:粤ICP备xxxxxxxx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