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铜价持续在每吨9,000-9,500美元区间震荡,这一现象背后是多重宏观因素的博弈。一方面,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的预期升温,美元指数阶段性走弱,为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提供支撑;另一方面,全球制造业PMI数据分化,中国6月官方制造业PMI回升至49.5%,但仍处于收缩区间,而欧美制造业则呈现边际回暖迹象。
这种“东弱西稳”的格局,使得铜需求端预期存在分歧,价格难以形成单边趋势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铜消费国(占全球需求55%以上),其经济复苏节奏对铜价影响显著。尽管基建投资与新能源领域(如光伏、电动车)的铜需求保持韧性,但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仍对传统用铜领域形成拖累。中信建投期货研究显示,2023年国内精炼铜表观消费增速或降至3.5%,较2022年的5.2%明显放缓,这成为压制铜价上行空间的关键因素。
从供需基本面看,当前全球铜库存处于历史低位。LME注册仓库铜库存已降至8万吨以下,较去年同期下降40%,上海期货交易所库存也处于近五年均值下方。低库存格局放大了价格波动弹性,任何短期供应扰动都可能引发价格剧烈反应。例如,秘鲁LasBambas铜矿因社区抗议暂停运营、智利Codelco部分矿山品位下降等事件,均成为支撑铜价的重要题材。
供应端增量正在逐步释放。国际铜业研究小组(ICSG)预测,2023年全球铜矿产量将增长3.8%至2,200万吨,其中刚果(金)Kamoa-Kakula二期、印尼Grasberg地下矿等项目的达产贡献显著。冶炼端方面,中国粗炼产能新增项目(如阳新弘盛40万吨项目)的投产,可能在下半年缓解精矿紧张局面。
这种“紧矿松锭”的格局,使得铜价难以复制2021年的单边上涨行情。
CFTC持仓数据显示,截至7月中旬,COMEX铜期货非商业净多头持仓较年初下降32%,但近期出现小幅回升,表明机构投资者对铜价的态度从谨慎转向观望。国内方面,上期所铜期货持仓量维持在45万手以上高位,多空双方在9,300美元/吨附近展开激烈争夺。
值得注意的是,量化交易对短期价格波动的影响日益显著。基于中信建投期货量化模型监测,铜价30日波动率已从年初的18%升至25%,程序化交易占比超过30%,这导致价格对消息面的敏感度显著提升。投资者需警惕突发消息引发的“闪崩”或“脉冲”行情。
近期中美高层互动频繁,市场对部分商品关税调整的预期升温。若美国取消对华约3,700亿美元商品加征的关税(含机电产品、汽车零部件等),可能通过产业链传导提振中国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铜需求。据测算,关税每下调1个百分点,对应年度精炼铜需求增量或达2-3万吨。
另一方面,中国对美铜相关产品的反制措施也需关注。当前美国精炼铜进口中约12%来自中国,若贸易摩擦升级,可能改变全球铜贸易流向,刺激LME与SHFE价差波动。中信建投期货建议投资者密切关注8月可能举行的中美经贸磋商,特别是新能源产业链相关产品的关税动向。
尽管短期宏观扰动不断,但能源转型带来的铜需求增长仍是长期确定性主线。国际能源署(IEA)最新报告指出,为实现碳中和目标,2030年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铜需求将较2021年增长150%至540万吨/年。近期欧盟通过的《关键原材料法案》要求到2030年本土精炼铜加工能力提升至消费量的40%,这可能导致区域供需错配加剧。
具体到投资标的,建议关注两大方向:一是直接受益于新能源需求的铜加工企业(如高压线缆、扁线电机用铜),二是具备ESG优势的绿色铜矿项目。中信建投期货测算显示,符合国际可持续性标准的“绿色铜”溢价已从2021年的15美元/吨升至50美元/吨,且溢价空间有望持续扩大。
对于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,中信建投期货给出差异化建议:
套期保值企业:建议采用“区间+期权”组合策略,在9,000-9,500美元区间上沿买入看跌期权,下沿买入看涨期权,对冲价格波动风险。趋势交易者:关注库存拐点信号,若LME库存回升至10万吨以上且现货升水收窄,可考虑布局空单;反之,若主要矿山再现罢工事件,可顺势做多。
长期配置资金:逢回调分批建仓铜矿业龙头股或铜期货ETF,把握能源转型的十年周期机遇。
当前铜市正处于宏观政策、产业变革、地缘政治的多重变量交织期。投资者需建立“宏观定方向、产业定节奏、资金定幅度”的分析框架,重点关注三大信号: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时点、中国房地产政策放松力度、全球铜矿劳资谈判进展。中信建投期货将持续跟踪市场变化,为投资者提供及时专业的决策支持。
Copyright © 2012-2023 某某财税公司 版权所有
备案号:粤ICP备xxxxxxxx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