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“标杆”,欧盟以《欧洲绿色协议》为核心,提出2030年减排55%、2050年碳中和的激进目标。其战略围绕三个支点展开:
立法驱动: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和可再生能源指令(REDIII),强制产业链脱碳,甚至将核电与天然气纳入绿色分类体系,引发争议。技术卡位:斥资超千亿欧元布局氢能、海上风电与电池技术,德国巴斯夫、法国道达尔能源等巨头加速向绿氢、CCUS(碳捕集)领域转型。
能源安全困局:俄乌冲突暴露欧盟对化石能源进口的依赖,2022年天然气价格暴涨400%,迫使欧盟重启煤电并加速非洲绿氢合作,绿色理想与现实生存的矛盾凸显。
数据显示,欧盟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已达44%,但工业脱碳成本高达每年1.5万亿欧元,东欧国家与西欧的财政分歧持续扩大。
美国:重塑能源霸权《通胀削减法案》(IRA)以3690亿美元补贴吸引新能源产业链回流,特斯拉内华达超级工厂、FirstSolar俄亥俄州光伏基地快速扩张。页岩气革命使美国成为LNG出口第一大国,2023年对欧天然气出口量占欧盟进口总量的45%。
中国:全产业链突围光伏组件全球市占率超80%,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、比亚迪占据半壁江山。但“技术脱钩”压力下,中国加速推进钠离子电池、可控核聚变等“换道超车”技术。竞合新平衡:2023年中美气候特使三次会晤,在甲烷减排、碳市场互联领域达成共识,但光伏硅料、储能专利的争夺仍在加剧。
关键转折点:欧盟碳关税倒逼中美调整战略——中国启动电力市场与碳市场联动改革,美国IRA对“敏感实体”条款松绑,三国在绿色贸易规则上的博弈将重塑全球能源秩序。
莫迪政府提出“2070碳中和”目标,看似保守,实则暗藏雄心:
地缘杠杆:作为“全球南方”代表,印度要求发达国家兑现1000亿美元气候融资承诺,并联合非洲国家推动国际太阳能联盟(ISA)扩容至120国。
但挑战同样严峻:煤电仍占发电量的70%,输配电系统老化导致30%可再生能源被浪费,世界银行评估其能源转型资金缺口高达1.7万亿美元。
技术联盟重组:欧盟-印度成立清洁能源技术理事会,联合研发低成本储能技术;美国通用电气与印度信实集团合作开发模块化核反应堆,剑指中国市场替代。资源争夺白热化:印度与澳大利亚签署锂矿供应协议,中国赣锋锂业收购阿根廷盐湖股权,欧盟推动刚果(金)钴矿供应链“去中国化”。
标准制定权之争:欧盟碳关税、美国“清洁竞争法案”(CCA)与印度BIS认证体系,正在形成三套绿色贸易规则,企业面临“合规成本三重门”。
未来展望:到2030年,三极格局可能催生三大能源圈——欧盟主导的“绿氢-碳定价圈”、中美牵头的“光伏-储能技术圈”、印度领衔的“南南合作资源圈”。但气候危机的紧迫性要求三方在COP29等平台上妥协,氢能贸易标准、碳信用互认或成破局关键。
Copyright © 2012-2023 某某财税公司 版权所有
备案号:粤ICP备xxxxxxxx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