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以来,国际原油市场呈现"冰火两重天"格局。WTI原油在75-82美元/桶区间宽幅震荡,布伦特原油则围绕80美元关口展开拉锯战。这种波动性行情背后,是OPEC+减产协议执行力度、美联储加息预期摇摆、以及中国需求复苏节奏三大变量的激烈博弈。
国内石油板块却在此背景下走出独立行情。数据显示,7月第二周能源指数累计上涨2.8%,其中和顺石油(603353.SH)单周涨幅达9.6%,洲际油气(600759.SH)更录得9.8%的强势表现。这种逆势上涨的深层逻辑,源自国内能源企业的差异化竞争策略——当国际巨头受制于地缘政治风险时,本土企业正通过"精耕区域市场+延伸产业链"构建护城河。
国家能源局最新发布的《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》明确提出,将加大油气勘探开发支持力度,全年原油产量目标提升至2.05亿吨。这一政策导向直接激活了市场预期:三桶油资本开支计划同比增加7%,带动民营油服企业订单量激增40%。
需求端的数据更显韧性。6月国内成品油表观消费量达3300万吨,环比增长8.2%,其中航空煤油消费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2%。这种"供给优化+需求复苏"的双轮驱动,使得炼化一体化企业迎来价值重估。以和顺石油为例,其长沙油库扩容项目投产后,仓储能力提升至12万立方米,配合自建物流体系,单吨运输成本下降15%,这正是机构资金近期持续加仓的关键逻辑。
这家湖南起家的民营油企,正在书写"小而美"的逆袭故事。通过"加油站+便利店+新能源"的三维布局,其单站日均销量达28吨,远超行业平均的18吨水平。更值得关注的是非油业务占比已提升至22%,毛利率高达35%,这解释了为何在油价波动期仍能保持盈利稳定性。
公司近期动作频频:先是与三一重工达成工程机械用油直供协议,后宣布在长株潭地区新建20座智慧加油站,配备光伏发电与储能设备。这种"传统能源打底,新能源增值"的商业模式,使其获得中信证券"买入"评级,目标价看高至32元。
作为A股少有的纯油气开采标的,洲际油气在哈萨克斯坦的马腾油田正迎来产量爆发期。最新开发方案采用二氧化碳驱油技术,使采收率从32%提升至45%,预计2023年原油产量将突破80万吨。更关键的是,其完全成本控制在35美元/桶,即便国际油价跌至60美元仍具盈利空间。
资本运作层面,公司拟发行10亿元碳中和债券用于老油田改造,这既符合ESG投资趋势,又能降低融资成本200个基点。技术面上,该股周线级别MACD金叉后量能持续放大,北向资金持股比例半月内从1.2%跃升至3.8%,显示机构对其资源禀赋的认可。
当前石油板块的估值仍处历史低位,申万石油开采指数PE(TTM)仅12.3倍,较五年均值折价30%。但结构性机会已然显现:具备成本优势的上游开采商、布局综合能源服务的流通企业、以及掌握CCUS等减排技术的先锋公司,正在构建新的价值坐标系。
对于普通投资者,可重点关注两大主线:一是受益国内增储上产政策的油服装备企业;二是像和顺石油这样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运营效率的终端运营商。当下或许正是布局能源板块的黄金窗口期——当市场还在争论"新旧能源替代"时,聪明的资金已在拥抱"传统能源价值重塑+新能源战略卡位"的复合型机会。
Copyright © 2012-2023 某某财税公司 版权所有
备案号:粤ICP备xxxxxxxx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