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生猪养殖业始终在"价高伤民,价贱伤农"的周期性波动中螺旋前行。自2006年以来,我国已完整经历四轮猪周期,平均持续时间约48个月。当前这轮始于2018年非洲猪瘟的超级周期,在经历2020-2021年的暴利阶段后,自2022年初进入下行通道,至今已持续26个月亏损期,创下历史最长亏损纪录。
最新数据显示,2023年12月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4142万头,较2021年峰值下降8.3%,但距离农业农村部认定的正常保有量(4100万头)仍有1%调整空间。这种"温水煮青蛙"式的产能去化,正在为下一轮周期积蓄能量。历史经验表明,当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3个月低于正常保有量时,猪价反转信号将正式确立。
当前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度洗牌。饲料成本高企(玉米价格同比上涨15%)、疫病风险加剧(冬季流行性腹泻发病率提升30%)、资金链断裂三重压力下,中小散户退出速度明显加快。据中国畜牧业协会调查,2023年退出养殖户数量同比增加42%,空栏率攀升至18.7%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集团场扩张步伐显著放缓,前十大上市猪企2023年资本开支同比缩减35%。
这种全行业"去产能"与"降杠杆"的同步进行,正在重塑产业格局。当行业龙头开始主动收缩战线时,往往预示着市场底部正在形成。当前生猪养殖成本线在15-16元/公斤,而市场均价持续在14元下方震荡,每头猪亏损额达200-300元,这种持续失血状态注定难以长久维持。
国家发改委1月9日宣布启动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,释放出明确的政策托底信号。历史数据显示,自2009年以来13次收储行动中,有9次在6个月内迎来猪价显著回升。此次收储恰逢春节后传统消费淡季,政策制定者显然在未雨绸缪,防止猪价过度下跌伤及产业根基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期货市场的先知先觉。生猪期货主力合约自2023年11月以来持续呈现"近弱远强"格局,2024年9月合约较现货保持2000元/吨升水,这种期限结构充分反映出市场对下半年行情转暖的强烈预期。聪明资金已开始提前布局,温氏、牧原等龙头公司近期获得北向资金连续加仓,累计净买入超20亿元。
对于左侧投资者而言,精准捕捉拐点需要构建多维验证体系。首先关注能繁母猪存栏的"黄金交叉"——当10个月前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降幅超过5%,往往预示6个月后的生猪供应将出现实质性收缩。其次监测仔猪价格弹性,当15公斤仔猪价格突破600元/头且维持三周以上,表明补栏情绪开始回暖。
最后跟踪屠宰均重变化,当标猪出栏占比持续提升至85%以上,证明压栏赌涨行为减少,市场进入健康去库存阶段。
当前这三个指标已出现积极变化:2023年Q3能繁母猪同比降幅达5.2%;1月第2周仔猪价格环比上涨12%;屠宰均重由90公斤降至88公斤。这些微观信号与宏观数据相互印证,构筑起周期反转的坚实底座。
在周期反转前夜,不同环节的受益顺序和弹性空间存在显著差异。第一梯队当属生猪养殖企业,特别是完全成本控制在16元/公斤以内的头部集团,其业绩弹性可达300%-500%。第二梯队是动保板块,猪用疫苗需求滞后猪价约6个月,但优质企业的产品结构升级(如基因工程疫苗)可带来超额收益。
第三梯队为饲料企业,虽然直接弹性较弱,但"饲料+养殖"的产业链协同效应值得关注。
对于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,可采取差异化配置:激进型聚焦养殖龙头(牧原、温氏),稳健型布局全产业链企业(新希望、大北农),保守型配置上游动保龙头(生物股份、中牧股份)。当前养殖板块PB估值处于历史10%分位,安全边际充足。
左侧布局的精髓在于"买在分歧,卖在一致"。建议采取"三三制"建仓策略:在能繁母猪存栏同比转负时建立30%底仓,在猪粮比跌破5:1时加仓至60%,当仔猪价格单周暴涨15%时打满仓位。仓位管理需配合期货工具对冲,利用生猪期货套保锁定养殖利润,或通过买入看涨期权博弈价格弹性。
对于时间窗口的把握,要特别注意能繁母猪存栏拐点与猪价拐点存在10个月时滞的传导规律。当前时点布局,恰好处在产能去化尾声与价格回升前夜的关键节点。历史不会简单重复,但总会押着相似的韵脚——2019年周期启动前,聪明资金提前6个月进场,最终斩获3-5倍超额收益。
站在当前时点,猪周期已进入"黎明前的黑暗"。对于左侧布局者而言,此刻的耐心播种,终将收获周期的馈赠。当多数人还在争论底部的具体位置时,真正的赢家早已在田间地头调研母猪存栏,在期货市场建立多头头寸,在资本市场悄然收集带血筹码。这场属于理性投资者的盛宴,正随着产能出清的加速而徐徐开启。
Copyright © 2012-2023 某某财税公司 版权所有
备案号:粤ICP备xxxxxxxx号